1975年4月14日,成为王平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时隔八年,他终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被任命为炮兵政委。他怀揣着邓小平和叶帅的殷切期待,满怀信心地踏入了新的职责。
当王平到达炮兵机关时,专门召开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大会。为了从机关门口走到大礼堂,那两百米的路程让他感到气喘吁吁。更糟糕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就被要求发言。由于紧张,他只能勉强说出几句表态性的词汇,声音颤抖,言辞也不够流畅。会后,围绕着他的表现,引发了一番论议:像这样的老年人,上气不接下气,怎么能胜任工作呢?
第一次与团队见面,王平给众人留下了一个“他能否胜任”的疑问印象。彼时,王平已年过68,曾经历特殊时期的冲击,身体状况也十分虚弱。加上长达八年的空白期,他对许多事务的了解显得格外匮乏,面对新环境,他始终保持着少说为妙的态度。
展开剩余58%这并非他不想表达,而是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回顾八年前的往事无疑是不合时宜,而最近的事务他又不够熟悉。在炮兵部队任职的初期,为了避免发表不恰当的言辞,他没有演讲稿,只能凭直觉发言。这样的处境让他倍感压力,也让外界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尽管身体虚弱、言辞不顺,并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一个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否胜任,应该看他的行动,而非口才。”王平的内心深处有更为急切的心情,希望抓紧时间,弥补过去失去的工作机会。他带着明确的任务而来,首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平反以及落实各项政策。
在他自己的了解中,炮兵机关有超过三百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因此,他率先召开了调查会议,积极了解相关情况。一些干部在这个背景下,主动向他反映问题,白天下讨论、晚上也不闲着,倾诉心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深入的调查,王平逐渐清晰了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有发言权。在紧张而高效的工作中,他开始奋起直追,果断地对287位同志的事宜进行平反,努力为他们恢复名誉,并为他们重新安排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炮兵部门的整体状况显著改善,变得更加和谐。一些人开始称赞:“这位老头真具魄力。”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的真实能力的承认,王平通过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炮兵工作了四个月后,他的工作逐渐开放新局面,然而他又接到新的任务。面临离开时,许多人对他依依不舍,不愿他就此离开。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