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1日,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在江苏无锡辞世。令人感动的是,就在他去世四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收到了一笔特别的党费,共计四万元,捐款人正是他的妻子刘英。
刘英交纳这笔特殊党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与承诺。这源于她在张闻天病重期间,对丈夫许下的诺言。
事情发生在1976年4月,当时张闻天已深知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疾病使他日益憔悴。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他找到刘英,请她答应一个心愿,这被视为他的遗愿。
张闻天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但仍怀揣着为党和国家做最后贡献的坚定信念。他提出一个想法,希望将夫妻多年积蓄的四万元全部捐献给党和国家。这笔钱,在当时的七八十年代是一笔巨额资金,体现了他们夫妻几十年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刘英后来回忆说,病中的张闻天每天几乎吃得很少,身形憔悴,但他说:“这些年来,虽然没能为党工作太多,我想把积攒的这笔钱交给党费,你愿意吗?”
展开剩余81%刘英听了立刻表示支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而让她惊讶的是,张闻天却坚持要写一份字据。刘英不解,问丈夫是否不信任自己,但张闻天沉思后坦言:“我的时间不多了,把这件事办妥,我心里才踏实,也算是为党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听着丈夫的话,刘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深刻理解了张闻天的用意,随即按他的要求,口述内容由刘英亲笔记录,完成后两人共同签字。
张闻天一生对待事情严谨认真,刘英对丈夫的性格了如指掌,这也解释了文章开头那令人动容的特殊党费捐献场景。
回顾新中国开国元勋,许多革命先辈逝世后也曾将个人存款作为特别党费捐出,但张闻天的情况尤为不同——他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委屈,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依然选择无私奉献,这份精神格外珍贵。
那么,张闻天身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呢?
这要追溯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彼时,张闻天任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他在会议上公开支持彭德怀的许多意见,且对错误做法提出批评。
因此,张闻天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迫离开外交部,从一位高级干部变为普通人。尽管如此,他没有一丝抱怨。而刘英也因此受到牵连,但她始终坚定地与丈夫共患难。
离开外交部后,张闻天没有停下脚步,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投入研究和写作,留下了大量文章。1985年8月,他的论文集被编为《张闻天选集》,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选集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刘英透露,庐山会议后张闻天遭到批评,许多人劝她销毁那些文章以免招致麻烦。尽管出于好意,这样的建议让她为难。
但有一位重要人物——王震,却坚决反对销毁这些珍贵文稿。他曾私下告诉刘英:“张闻天同志写的东西不能丢,那是宝贵财富。如果你没地方放,可以寄存在我这里,我会好好保管。”
正因如此,刘英放弃了销毁文章的念头,信任王震,交由他保管,才有后来《张闻天选集》的出版。
如今,历史已为张闻天平反,但当年王震的远见卓识实属罕见。若非他的支持,张闻天的思想精华极有可能湮没无闻,对党和国家将是一大损失。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张闻天的思想价值不可小觑,他对中华民族最深远的贡献,还是他在遵义会议上的关键作用。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重新掌舵红军的关键。张闻天当时身为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红军高层拥有重要影响力。
面对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张闻天勇敢提出异议。他首先在通道会议支持毛泽东,推动调整红军长征路线,随后又建议召开遵义会议,剖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正是因为张闻天和同志们的坚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并促使毛泽东重新执掌军队指挥权。前国防部长耿飚曾高度评价张闻天:“若无张闻天,遵义会议不可能召开,也没人敢提起这些不同意见。没有他,毛主席也无法重新出山,我们红军不可能成功北上陕北,党和军队的发展也难以实现。”
耿飚的话精准诠释了张闻天的重要性。他不仅是推动遵义会议成功的关键人物,更是确保会议决策得以实施的重要力量。
综观全局,张闻天无疑是党史和军史上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历史还原了他的清白和功绩。
张闻天问题解决后,他的妻子刘英也得以重返工作岗位。值得一提的是,继按照夫妻约定捐出四万元特别党费后,刘英晚年又一次将自己的积蓄捐献出来——同样数额的四万余元,这次她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希望为下一代的成长尽绵薄之力。
在中国革命的漫漫长河中,张闻天与刘英这对夫妇无疑是典范。他们一生奉献于革命事业,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同生共死,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携手并肩,始终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与信念。
虽然他们并非唯一的模范夫妻,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一。他们的崇高品德,至今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