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以下是对你这篇文章的改写版本,我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写和润色,同时总字数控制得差不多。
---
1956年7月,毛主席乘坐专列,从北京启程,踏上了南下视察的旅途。列车一路奔驰,途中他认真听取了地方各级干部的工作汇报。原本行程里并未安排徐州站的停靠,但当专列进入徐州地界时,主席心血来潮,临时决定要见一见当地的地委书记。
徐州地委书记胡宏接到突如其来的通知,急忙赶到徐州火车站,恰好在主席专列进站之前抵达。随后几个小时内,毛主席在车厢中详细询问了胡宏有关徐州农业生产和肃反工作的情况。胡宏的回答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让主席深感满意。
谈话间,毛主席兴致盎然,忽然抛出一道谜题:“胡宏同志,你知道‘四’字和‘南’字合在一起组成什么字吗?读音又是什么?”胡宏不假思索地答出一个字,主席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场交流令胡宏在主席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十几年后,毛主席专列再次路过南京时,还特别询问许世友:“那个姓胡的徐州地委书记后来去了哪里?”
那么,胡宏究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又是如何应答毛主席的提问?接下来,让我们细细了解。
展开剩余88%胡宏,原名胡正禄,生于1918年重庆。自幼聪颖异常,17岁时考入复旦大学深造。读书期间,正值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上海陷入战火。许多在沪乡亲纷纷返乡避难,但胡宏毅然留守上海,投身前线救护工作,后来又加入了抗日游击队,誓死抗敌。
长时间未归,胡宏的父亲无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了三个月寻人启事,却始终杳无音讯。胡宏本人后来回忆道:“我当时看到了报纸的寻人启事,但不愿让父母担忧,所以没有回应。”加入游击队后,他才将决定告诉父母,并寄去一封信,内容大意是:“孩儿未曾同二老商议,便义无反顾投身抗战,请二老原谅。虽愿守护家园,但国家危亡在前,宁愿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若有幸重逢,必是在抗战胜利之日,请二老安心等候好消息!”
十多年间,胡宏与家人断绝联系,全身心投入抗战,直到胜利的曙光到来。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刻投身社会建设,秉承“螺丝钉”精神,扎根于江苏最艰苦的基层。
1953年初,胡宏被派往社会治安混乱、水患频发的徐州,担任地委第一书记。他不怕辛苦,带领徐州人民奋力拼搏,三年间成功扭转了地区的困境。
1956年7月的一个深夜,胡宏忙碌了一整天,心想今晚应该不会有什么突发事件,便关灯准备在办公室凑合着休息。不料刚躺下,办公桌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不得不起身接听。电话那头传来紧急通知:“胡宏书记吗?这里是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的专列即将抵达徐州,需要你和专区专员梁如仁前往汇报工作,请速来!”
电话挂断,胡宏精神一振,自语道:“毛主席要来了,得赶紧通知梁如仁。”不久,他与梁如仁会合,公安护送下驱车赶往火车站。凭借及时行动和夜间通畅的道路,二人赶在专列抵站前抵达现场。
到站后,胡宏迅速安排接待准备,布置现场,迎接仪式井然有序。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入车站,按照惯例,他未下车,而是由胡宏和梁如仁在警卫的引导下,登上了主席的车厢。
车厢内陈设别致,仿佛一间小型会客厅,除了摆放着办公用品外,还有一张整洁的床和毛主席常随身携带的几本书。毛主席微闭双眼,听到报告后,立即穿上鞋子迎接来宾,笑容温暖,递出香烟以示欢迎:“这么晚了,还让你们来见我,真不好意思。”
胡宏笑道:“主席的事情怎能不重要?我们乐意加班为您服务。”
谈话伊始,主席亲切问道:“你们俩,我该怎么称呼?”
胡宏答:“主席,我叫胡宏,这是梁如仁同志。”
“你们都是哪里人?”
“我是重庆人,梁如仁同志是江苏本地。”
了解背景后,毛主席正式进入正题:“小胡同志,你是地委书记,今天主要向你请教。”
“请主席提问。”
“徐州专区的耕地面积有多大,下辖几个县?”
“徐州在1953年设为专区,1955年2月前辖10个县及1个地级市。3月调整后,砀山、萧县划归安徽,现在管辖8县1市,全区耕地约1703万亩,人口503万。”
“看来责任不轻。那江苏又划给了哪两个县?”
胡宏答:“盱眙和泗洪划归淮阴专区。”
毛主席点头,随即介绍盱眙和泗洪的历史地位:“你们占了大便宜,这两个县历史悠久,盱眙曾是项羽的都城,泗洪是朱元璋的故乡。”
“主席的话让我们受益匪浅。”
接下来,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字谜:“你知道‘四’字加‘南’组成什么字?怎么念?”
胡宏用手写出字形,自信回答:“这个字念‘lǎn’,和‘展览’的‘览’同音。”
主席赞许地看着他:“没想到你也知道。你是哪里学的?”
“几年前在苏南工作时见过,那是捕鱼用的工具。”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毛主席考察胡宏是否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方式。显然,他对胡宏的表现非常满意。
随后,毛主席详细询问徐州肃反和农业生产的状况。
“肃反开展得如何?”
胡宏答:“严格执行党中央指示,运动有序推进。”
“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战略地位重要,肃反必须严格打击敌对势力,但也要发动群众,不能单打独斗。”
胡宏边听边做笔记。
“工农业生产情况呢?”
“肃反带来了相对稳定环境,但东部几个县低洼,水利设施陈旧,每逢丰水期,农田受淹,影响生产。”
毛主席点头:“水患是大问题,但要有信心,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水利,发动群众。争取‘一五计划’期间,将水害变为水利,保证粮食生产。”
半小时后,工作人员提醒主席火车即将发车。毛主席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时间紧,改日再聊。”
胡宏和梁如仁离开时,主席一直目送列车远去,才回车厢休息。
1957年春,毛主席第二次接见胡宏。此次徐州东站,主席身穿薄中山装,脚蹬黑布鞋,亲切迎接胡宏及徐州市委书记陶有亮、张洪范。
席间,主席回忆上次见面,称赞胡宏记忆深刻:“你是四川人,和朱老总是老乡……今天还请你介绍‘一五计划’以来的情况。”
胡宏推介陶、张汇报工业发展。陶介绍徐州丰富的煤矿、铁矿资源,利国铁矿矿石品质上乘。毛主席指出张的含硫量说法有误,幽默调侃:“你们这地方官还不如我‘京官’。”
随后,主席提出重工业与轻工业均衡发展建议,强调交通和水陆运输的重要性,并详细询问附近湖泊名称,陶一一作答。
一个小时谈话结束,毛主席邀请三人共进早餐,三人推辞未果,简单菜肴中,主席显得格外亲切。
早餐后,胡宏等送主席至机场,依依惜别。
1958年8月,毛主席再次视察徐州,却未见胡宏身影。与他同行的梁如仁告诉主席,胡宏调入省委,正参与全省农业大检查。主席对此十分赞赏:“有能力的人应被重用。”
1972年,胡宏在毛主席关怀下回到徐州继续担任地委书记,后任江苏省委书记,主抓农业发展。
晚年,胡宏深情回忆毛主席:“主席是我们精神丰碑,他无私奉献、心系人民,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
胡宏育有五子女,皆在国家重要岗位奉献青春。对孩子要求严格,强调自立自强,服务人民。大儿子胡凌云曾对农村政策持不同看法,胡宏耐心教诲:“看问题不能浮于表面,要接近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
女儿胡黎明在艰苦的大别山区工作,曾写信诉苦,胡宏勉励她坚守革命精神,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女婿苏宁报名参战,胡宏寄信鼓励,盼其凯旋。战后,胡宏赞誉女婿:“虎父无犬子!”
胡宏
发布于:天津市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