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黄奇帆的言论一向被视作把握经济走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早在2017年的时候,他就准确预料到房地产会出现转折点,之后房企接连爆雷、房价走低等情况也都逐一成为现实。
如今,这位曾经深入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干派”专家又发表了看法:预计到2025年,房地产市场会停止下跌,逐渐走向平稳。
面对着17亿平方米的庞大库存压力,他这番话还能再起作用吗?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又会走向什么样的路子呢?
从 “够用” 到 “过剩” 的狂飙
1990年的中国楼市,依然还留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影子。
那时候建房子主要还是靠单位分房,全年新造的面积才一亿平方米左右——要放到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房企半年就搞定了。
那会儿老百姓一谈到“住”,聊的多数是“啥时候单位给分房”,根本没人想到“买房炒房”这回事。
到了2000年,局势发生了转变。
现在,房地产公司成了主要的建房力量,一年能搞定一亿平方米的面积,大概就像1400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会儿商品房逐步普及开来,城里的人开始考虑“买个大点的房”,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行”,没人把买卖房子当成一门生意来想。
实在的提速是在2010年的时候发生的。
各地的政府也纷纷靠卖地来搞开发,结果一年内新增的住房面积一下子冲到了 10 亿平米。
那会儿你到三四线城市,到处都是工地上的塔吊,开发商手里拿着地就敢开工,老百姓争着排队买房,都还没把小区名字搞清楚就交了钱。
2017 年那阵儿,简直达到了疯狂的巅峰。
全国一年下来,盖了17亿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占了全球一半的量。
外媒还调侃说:“中国人盖的房子,差不多可以让全世界的人再住一遍。”
可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的隐患也偷偷埋下了伏笔。
数据光鲜背后
房子盖得多了,可买的人慢慢也就减少了。
黄奇帆提到,现如今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大概五十平方米,这个数字基本和美国那些发达国家差不多了。
要是你跑去北京天通苑瞧一眼,30层高的楼盘挤得密不透风,楼和楼之间的距离短得几乎能闻到隔壁炒菜的香味。
农村的小日子倒挺有趣,有钱人把房子修成五层的“别墅”,但前后左右全都是邻居的房子,想要种棵树都难找个空地。
所谓“别墅”不过就是堆起来的小平房罢了。为什么数据和现实差这么远呢?
有个装修师傅说得挺扎心:“去年我去帮一个小区搞装修,整栋楼里头30户,点灯的只有5户。房东说了,这买来不是住,是看着涨价等收益。”
原来好多房子都是被钱多的人囤着投资,真正得用房子的年轻人却买不起,空着闲着的房子和刚需的人挤在一起,搞得楼市有点怪怪的。
更让人觉得难过的,还是农村的情况。
本该觉得宅基地挺大的,结果农村盖房子像城里一样,恨不得把土地利用到极点。
有个村民抱怨说:“我家盖了三层,邻居二哥家直接盖了五层,把我家冷暖阳光全挡住了。不是不想留院子,主要是大家都怕吃亏,你留了空地,别人就敢在你边上多建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数据合格、实际拥挤”的矛盾,正巧揭示了楼市真正的问题所在。
中国楼市的 “两个超级” 死结
不少人都在担心中国的房市会不会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突然崩盘,或者像日本那样跌了二十年,打了个长长的折扣。
但黄奇帆觉得,这就像是刻舟求剑那样的老办法。
美国次贷危机嘛,原因主要是零首付和金融衍生品乱炒,结果老百姓还不上贷款就崩盘了;至于日本,城市化发展到77%,也没人接盘,出问题了。
中国的情况又不太一样:购房最低要两到三成首付,想靠“空手套白狼”那是不可能的;城市化还在发展,虽然房子建设速度快得惊人,但其实远远超出实际需求。
核心难题就在那“两个超级”上:一是超级库存,二是超级杠杆。
超级库存倒挺容易明白,就是那些卖不掉的房子堆得太多。
有机构算过,全国的空置房差不多有两亿人住的量,那些小区里边,有不少已经变成了“鬼城”,到了晚上进去,路灯都比人还多。
那真是杠杆玩得太猛了,挺让人感觉挺吓人的。
过去二十年,房企就像在玩“空手道”一样:用银行贷款买地,欠着施工队的钱盖楼,再用老百姓的预售款还债,套路挺熟的。
同行们都清楚,房企的负债比普遍在80%到90%之间,而在国际上,健康的负债比例应该控制在50%以下。
就像有人借了10块钱却只干了1块钱的事,一旦贷不到钱,立马就得崩盘。
前几年,某个大家熟知的房企出事,就是这么回事:手里堆了几十亿平米的土地,欠供应商和银行几千亿,结果现金流一断,工地都歇菜,买房的人也拿不到房子,银行那边的坏账就一大堆。
这种“ 三角债”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可能就连带着把整个局面搞垮。
只要搞清了问题的根源,就得拿出对策。黄奇帆早就提出了预判和解决的方案。
黄奇帆的 “时间线” 里藏着什么?
黄奇帆曾经说过,2017 年算是房市的转折点。
不是说马上就会暴跌,而是从那种疯狂扩张的状态逐步转变成稳定收敛,逐渐开始“拆弹”。
他觉得从2024年开始,房价会慢慢往下走。
不是那种彻底崩塌式的暴跌,而更像是“挤泡沫”——那些被炒得虚高的热点,比如远郊的“学区房”或者无人的“旅游地产”,价格会逐渐变得理智一些。
但更为重要的还是2025年这档事。
他说,这一年楼市会止住跌势,开始回暖,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
经过两年的调整,库存逐步减少,杠杆慢慢降低,楼市不再是“暴富的利器”,而是真正回归“居住有保障”的本质。
光让市场自己调节可不行,这么大规模的盘子,要是硬着陆,代价实在太高了。
因此,国家队 出马了。
国家要出手拆弹,这事儿能搞定吗?
黄奇帆一直在提的办法,现在真成了现实了:国家出钱,以六折、七折的低价,从快要破产的开发商手里大批买那些卖不掉的房子。
这个方法呢,人们都叫它“一石三鸟”。
那第一只鸟啊,就是帮开发商续命的。
开发商一拿到国家的资金,就能偿还银行的贷款,付清供应商的欠款,债务问题也就算是解套了。
比方说,某个房企欠施工队50亿元,国家买了它价值100亿元的房子,这样一来,它先把欠的钱还了,施工队也能拿到工资,银行也能收回贷款,避免了“房企破产→银行坏账→经济波动”这种连锁反应。
第二只鸟:弥补保障房的不足之处。
这些买来的房,直接就变成了公租房。目前保障房的比例只有 5%,将来得提高到 20%到25%中间。
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还有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不得再挤着住隔断房了。
那位在上海干活的程序员说:“拿到公租房后,月租从 3000 降到 1500,终于敢给家里寄钱了。”
第三只鸟:为老百姓的零花钱开辟个出路。
这些公租房可以收租,国家就把它们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 REITs,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
年化收益大概是4%,远比银行存款的利息要高出不少。
大妈们没必要再为“存银行的钱贬值,买股票又觉得不放心”而烦恼了,这个投资既能稳稳赚,还帮了保障房,一举两得呀。
前段时间,郑州就这么干的:买下了十多个烂尾楼盘,把它们改成了公租房,不仅解决了购房者维权的事儿,还多了点保障房的供应。
效果嘛,还得观察后头咋发展,但起码路子已经定了。
结语
美国雷曼兄弟倒了,那可是真“瞬间引爆”;日本的地产泡沫嘛,属于“慢慢沉底”状态。而我们中国的楼市呢,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在国家的严格监控下,有条不紊地拆弹,真是有序推进。
这背后藏着一种特别的想法:不靠市场自己消化问题,而是动用国家力量一股脑儿搞定多个难题——救助房企、改善民生、稳定财富。
这种玩法,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里压根没提过,反倒是咱们自己在尝试探路呢。
这过程嘛,肯定得忍受点疼痛。炒房客可能会亏钱,房企也会收紧步伐,地方政府卖地的钱也会缩水。不过,像黄奇帆说的,长远来看,短暂的痛苦还是值得忍一忍的。
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