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声有时不只是饿了,有些哭是肚子疼得扭成一团。很多家长很难把“奶粉”这种看似安全的东西,和“肠坏死”这样严重的病联系起来。但我在门诊里见过太多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问题常常就藏在一罐奶粉里。
婴幼儿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儿科急腹症中最凶险的一种,尤其在早产儿、新生儿中高发。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我曾接诊过一名出生仅20天的新生儿,因持续腹胀呕吐被送来急诊,拍片一看,肠管气体紊乱、肠壁变薄,立即手术才保了命。术后追查病因,发现家属选用了未经医学认证的“进口散装奶粉”,问题正出在这里。第一类不能喝的,是来源不明的散装奶粉。这类奶粉多无生产批号、无配方审查流程,甚至有些是成人奶粉改包装出售。别看外包装花里胡哨,里面的成分却经不起任何推敲。
婴儿肠道屏障尚未发育完全,稍有杂菌污染,就可能引发肠道感染、穿孔甚至坏死。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尤其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家长对品牌和安全性认识不足,选购时容易被低价诱惑。
展开剩余80%第二类是高蛋白浓缩奶粉。有些家长总觉得宝宝瘦,是不是营养不够?就擅自增加奶粉浓度,甚至买来“高能量配方”奶粉频繁喂食。
但新生儿肾脏代谢能力极差,这种做法就像让一位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扛沙袋。
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导致血液高渗状态,肠道黏膜缺血、肠壁损伤,严重时发展成坏死性肠炎。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案例,在新手父母中非常常见。
第三类是未按照年龄段选配的奶粉。婴幼儿奶粉是根据不同月龄的营养需求精细划分的。
有的家长图省事直接买大龄段奶粉,觉得“营养更全”,但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早期肠道消化酶活性低,大龄段奶粉中复杂碳水和蛋白质无法完全分解,在肠道中积聚发酵、产气,诱发肠绞痛和肠胀气,严重者甚至诱发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坏死性炎症反应。第四类是过期或保存不当的奶粉。很多家庭为了囤货,会一次性买很多奶粉,“屯”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但奶粉一旦开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湿气和细菌就越容易滋生。
尤其夏季高温潮湿,奶粉极易结块、变质。一些家长不察觉,继续喂食,孩子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下降,进而诱发肠道黏膜炎症、甚至穿孔。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存放问题”,实际是肠坏死的隐形杀手之一。
第五类是含有非婴儿适用添加成分的“功能型奶粉”。市面上常有打着“增强免疫”“助眠镇静”的奶粉,添加了某些中药成分或微量激素类调节因子。
听起来像是“高科技”,但对婴儿而言就是“高风险”。比如某些奶粉中添加的植物提取物,对成人或许安全,但婴儿肠道黏膜尚未建立完整屏障。
这些成分往往未经足够的临床验证,可能引起强烈的过敏反应、炎性反应,最终诱发肠道坏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此类奶粉已有明文规定,禁止无医学依据宣称“功能性”。
在治疗层面,肠坏死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立即手术。这类手术风险极高,婴儿血容量小、麻醉耐受差,术中稍有延误就可能造成肠段大面积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而术后康复期又长,营养摄入困难,容易反复感染、发育迟缓。这些后果,都是一罐不合格奶粉带来的。
我们在门诊中不止一次提醒家长,在选择奶粉时要看准三件事:是否通过国家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是否标注清晰的生产批号、是否在正规渠道购买。
尤其要注意“海淘代购”“朋友圈售卖”的产品,很多并未经过中国市场审查,安全性存疑。有些家长觉得“国外的就一定好”,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国外配方是为当地婴儿设计的,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肠道发育特点。
更令人警觉的是,肠坏死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呕吐、吃奶少、哭闹,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肠胃炎。
我曾接诊过一例患儿,开始只是脸色发黄、吃奶变慢,家长以为是天气热,结果第二天腹胀如鼓,拍片发现肠管气体水平增多、腹腔游离气体,立即手术才挽回生命。肠坏死就像一把沉默的刀,等你发现时,常常已经深可见骨。
很多家长在面对奶粉选择时,最常问的问题是:“哪个牌子最好?”其实比起“最好”,更重要的是“最合适”。
不同宝宝的体质、消化能力、过敏史都不一样,盲目追求“高端奶粉”,反而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们从来不否认奶粉的营养价值,它是许多宝宝在母乳不足或无法母乳喂养时的重要营养来源。但前提是,必须是科学、安全、适龄的奶粉。
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在奶粉选择上更要慎之又慎,最好由专业儿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父母因“无知”而“误伤”孩子的例子。这些孩子原本可以健康成长,却因一时疏忽,失去了部分肠道、甚至生命。
奶粉不是越贵越好,不是进口就代表安全,更不是功能越多越合理。选择错了,就像给孩子的生命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发布于:甘肃省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