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火神医话
扶阳派以“阳主阴从”为核心思想,“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这一口诀,是其临床治则的凝练表达。它并非“重阳轻阴”,而是基于阴阳“主从”“体用”关系,针对疾病本质精准施策——始终以“阳气”为枢纽,最终实现阴阳和谐。结合《黄帝内经》“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的论述,更能明晰其“以阳统阴、以阳化阴”的智慧。
一、病在阳者,扶阳抑阴:守阳气功能,散阴寒滞邪
扶阳派“病在阳者”的“阳”,特指阳气的功能层面——生发、温煦、运化、宣通之力。《素问·生气通天论》称阳气“若天与日”,其“动而不息”的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春日生发万物、夏日温煦生长、秋日收敛成实、冬日潜藏养机。若阳气“动”的功能失常,或亏虚失动力,或郁滞失通道,便属“病在阳”,治以“扶阳抑阴”。
1. “病在阳”的两类核心表现
阳气亏虚:多由先天不足、劳倦耗伤、久病伤阳所致。阳气生发无力,如春日无暖阳,患者见畏寒肢冷(尤四肢冰凉)、精神萎靡、乏力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阳虚兼湿)、脉沉弱;温煦不足则阴寒内生,可伴关节冷痛、小腹冷痛、宫寒痛经,甚者湿瘀内阻,成“阳虚+湿+瘀”复合病机。
阳气郁滞:阳气总量未亏,但因肝郁、湿浊、食积阻滞宣通之路,如阳光被乌云遮蔽。患者无明显畏寒,却见胸闷胁胀、情绪抑郁、肢体困重、食少腹胀,舌苔白厚腻(湿郁)、边有瘀点(瘀滞),脉沉滞。久郁可耗阳,转为“郁久伤阳”。
2. “扶阳抑阴”的机理与实践
“扶阳”是根本,“抑阴”(阴邪:寒、湿、瘀)是自然结果。郑钦安言“阳者,阴之主也”,阳足则阴邪自化,阳弱则阴邪易生。
1)、针对阳气亏虚兼湿瘀:扶阳医学常用附子桂枝法,其组方为附子、桂枝、生白术、南山楂、广陈皮、炙甘草、生姜。附子直温肾中坎阳(命门火),为阳气源头;桂枝通脉布阳,解“阳有根无流”,散表湿;生白术健脾燥湿,筑牢后天土壤,助脾阳升而养肾阳;广陈皮理气防白术碍滞,让阳气“行而不滞”;南山楂消食活血,防温阳药碍胃、通经络瘀滞;生姜通肺肾交通阴阳,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温阳+健脾+通瘀”,补阳虚、化阴邪,实现“扶阳则阴邪自抑”。
2)、针对阳气郁滞兼湿积:常用桂枝法,其组方为桂枝、苍术、生陈皮、南山楂、炙甘草、生姜。以“宣通阳气”为主,无需附子:桂枝通阳开道,散经络气机郁滞;苍术燥湿强于白术,化中焦肌表湿浊,通阳气之路;生陈皮理气疏肝郁、和脾胃;南山楂消积活血,解“食积碍阳”“血瘀阻阳”;生姜温胃助宣通,炙甘草防宣散伤阳。此方“通阳+燥湿+理气”,让郁阳畅行,阴邪随阳通而散,即“阳通则阴自散”。
二、病在阴者,用阳化阴:以阳气为动力,生阴精形质
“病在阴者”的“阴”,指元精、形质、肉身、脏腑等有形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称“精者,身之本也”,阴精虽为生命之基,却需阳气“化育”——无阳则精难生、形难养。
扶阳派不治以单纯滋阴,而重“用阳化阴”,即借阳气激活阴精化生、濡养之力。《黄帝内经》“物生谓之化”,“化”是万物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需阳气推动;人体阴精生成,正是阳气主导的“化”:水谷靠脾阳“化”为精微,精微靠肾阳“化”为元精,元精靠阳气“化”为气血濡养形质。
1. “病在阴”的本质:阳不化阴
阴精亏虚非单纯“阴不足”,而是“阳气化阴力弱”。如大地(阴)长庄稼(阴精)需太阳(阳)光热,阳弱则精难生。水谷转精微需脾阳“运化之化”,肾精封藏需肾阳“温煦之化”,精布周身需阳气“推动之化”。
患者看似阴亏,实则藏阳弱:肾精亏虚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多,伴畏寒(肾阳不足);肝血不足见视物模糊、筋挛、经少,兼乏力(肝阳不足);脾阴亏虚见口干、食少、便干,必伴腹胀(脾阳不足)。舌淡红而瘦、苔薄白,脉沉细弱,是“阳不化阴”典型体征。
2. “用阳化阴”的机理与实践
核心是“阳生阴长、阳运阴布”,以阳气推动阴精“化生、布散、利用”,践行“物生谓之化”。代表方案为扶阳固肾法,其组方为附子、生白术、淫羊藿、炙甘草、筠姜、砂仁、益智仁、肉桂、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专为“肾阳不足、精关不固、阴精亏虚”而设。
1)、温阳:“化”的动力
附子、肉桂、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共温肾阳:附子燃命门火,肉桂引火归元,余药温肾壮阳、固精益髓,为阴精化生供动力——肾阳足则蒸化水谷为精微、温化肾精为气血,实现“阳生阴长”。
2)、健脾:“化”的基础
生白术健脾益气,筠姜温脾散寒,砂仁理气健脾。脾为后天之本,生白术运水谷为精微,筠姜助脾阳运化防湿,砂仁促精微输肾,为肾精补“原料”,体现“阳赖土生”。
3)、固肾填精:“化”的结果
益智仁温肾固精,菟丝子补肝肾、固精缩尿。二者一温固、一滋补,既防精随阳耗,又直接填精,且“补阴不滞阳”,能被阳气推动利用,不滞成瘀浊。
全方“温阳(动力)+健脾(原料)+固肾(存精)”,让阴精在阳气推动下“化生、布散、利用”,改善“肾阳不足、精亏形瘦”。
总结
“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始终围绕“阳气”核心:前者守阳气功能,后者用阳气动力,是“阳主阴从”的临床落地。它打破机械辨证,不视阴邪为敌(阳足则阴散),不视阴精为孤立物质(阳化则精生),避免“温阳伤阴”“滋阴碍阳”弊端,达“阳健阴足、阴阳和谐”。抓住“阳气”核心,方能不被表象迷惑,实现“治未病”与“治已病”统一。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升富配资,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搜加杠网,配资网站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